对于文科的答题很多考生认为不需跟理科一样套公式,实际上我们在语文考试中也是要掌握一些答题公式,那会使我们做题事半功倍,严谨完整,艺文学校语文老师就为考生总结了一些高考语文答题公式,为考生提供帮助。
(一)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:
1、文首:开篇点题;渲染气氛(散文),埋下伏笔(记叙类文章),设置悬念(小说),
为下文作辅垫;总领下文;
2、文中:承上启下;总领下文;总结上文;
3、文末:点明中心(散文);深化主题(记叙类文章文章);照应开头(议论文、记
叙类文章文、小说)
(二)修辞手法的作用:
1.它本身的作用;2。结合句子语境。
1、比喻、拟人:生动形象;
答题格式:生动形象地写出了+对象+特性。
2、排比:有气势、加强语气、一气呵成等;
答题格式:强调了+对象+特性
3、设问: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;
答题格式:引起读者对+对象+特性的注意和思考
反问:强调,加强语气等;
4、对比:强调了、突出了。。。。。。
5、反复:强调了……加强语气。
(三)句子含义的解答:
这样的题目,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、对比、借代、象征等表现方法。
答题时,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,再疏通句子,就可以了。
(四)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?为什么?
动词:不行。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……
形容词:不行。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……
副词(如都,大都,非常,只有等):不行。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……的情况
(表程度,表限制,表时间,表范围等),换了后就变成……,与事实不符。
(五)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?为什么?
不能。因为:
(1)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(由浅入深、由表入里、由现象到本质)规律不一致。
(2)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。
(3)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,环环相扣,不能互换。
(六)段意的概括归纳
1.记叙类文章:回答清楚(什么时间、什么地点)什么人做什么事。
格式:(时间+地点)+人+事。
2.说明类文章: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,它的特点是什么。
格式:说明(介绍)+说明对象+说明内容(特点)
3.议论类文章: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,作者观点怎样。
格式: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(论证了)+论点
(七)表达技巧
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,表现手法诸如用典、烘托、渲染、铺陈、比
兴、托物寄情、情景交融、借景抒情、动静结合、虚实结合、委婉含蓄、对比手法、讽喻手
法、象征法、双关法等等。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、排比、对偶、比喻、借代、比拟、
设问、反问、反复等。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:准确、生动、形象、凝练、精辟、简洁、
明快、清新、新奇、优美、绚丽、含蓄、质朴、自然等。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,
储备相关知识。
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,
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、辨析。
古诗词鉴赏:
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,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,分析作品所反映
的社会现实,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。
总之,鉴赏古代诗词,第一步,把握诗词内容,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
1细读标题和注释;2分析意象;3品味意境;4联系作者。
第二步,弄清技巧:
1把握形象特点;2辨析表达技巧;3说明表达作用。
第三步,
评价内容观点:1概括主旨;2联系背景;3分清主次;4全面评价。
答题时,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:一是紧扣要求,不可泛泛而谈;二是要点要齐全,要多
角度思考;三是推敲用语,力求用语准确、简明、规范。
易混术语区分
(一)“方式、手法”的区分
艺术手法,又叫表达技巧,包括:
①表达方式:记叙、描写、抒情、议论、说明。
②表现手法:起兴、联想、烘托、抑扬、照应、正侧、象征、对照、由实入虚、虚实结
合、运用典故、直抒胸臆、借景抒情、寓情于景、情景交融、托物言志、借古讽今、化动为
静、动静结合、以小见大、开门见山。
③修辞:比喻、借代、夸张、对偶、对比、比拟、排比、设问、反问、引用、反语、反复。
(二)“情”、“景”关系区别
借景抒情、寓情于景、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。
“借景抒情”表达感情比较直接,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“情”不见“景”;
“寓情于景”、“情景交融”。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,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“景”
不见“情”,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,一切景语皆情语。
(三)描写的角度
常见的角度有:形、声、色、态、味。
“形”、“色”是视觉角度;
“声”是听觉角度;
“态”分为动态和静态;
“味”是触觉角度。
古诗中经常用到视觉听觉相结合,动静结合,远近结合。
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
高考作文主要为命题作文、话题作文、材料作文几种形式,而在考场作文中,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最为重要,往往是考生作文拉下差距的因素,艺文学校老师就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提供一些方法。
一、明确目标——高考作文的标准
1、切题:内容不跑题、套题、文体合要求
2、内容:充实、新鲜(材料)中心明确、见解深刻(思想)
3、结构:结构完整、思路清晰、样式新颖
4、语言:明白流畅、书写清楚易认 有文采
二、写作障碍 几点忌讳
•忌文章一开头即用“读了这则材料”、“看了这幅漫画”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,把写作文等同于回答问答题,因为一旦离开具体试卷我们就不知“这”为何云。
•长材料忌“引材料”时照搬,需作适当概括。
•忌引材料后不对材料进行分析,忌分析材料后不能鲜明提出自己观点。
•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,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,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。
•忌抛开材料,信马由缰。既然要求根据材料作文,就必须以材料为根据来联想生发,不能置材料与不顾,而天马行空,脱缰狂奔。
•忌就事论事,局限于材料。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,应本着“文章合为时而著”的原则由此及彼,联想生发开去,借题发挥,写出自己对自然、社会、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,使文章真实而具有现实性。
三、审题要点
1.理清对象 2.分清主次 3.辨清关系 4.析清含义
四、立意要求
1、正确:不偏激,要符合主流价值观
2、深刻:揭示问题原因,启发读者思考。
3、集中:只有一个主题,观点突出
4、新颖:角度新、例证新 、观点新
五、材料作文审题的方法
•1、压缩材料,抓关键词法: “是什么?”
•善于抓住关键词语。关键词语往往是“文眼”,蕴含着材料的主旨,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。
2、理清关系,由果溯因法: “为什么?”
•任何事物的产生、变化和发展,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。因此,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,从原因切入立意,是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3.多角度切入法:
•例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。遇到青蛙,问道:“青蛙哥哥,到河边去,怎么走?”
青蛙指着前面说:“你一直往前走,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。”螃蟹走了老半天,还是没走到河边,后来,螃蟹遇见了青蛙,指责道:“你害得我好苦,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。”青蛙说:“我没有骗你!叫你一直往前走,你却横着爬,当然到不了河边。”
从螃蟹角度看:
①没有正确方向,就很难达到目标。
②没有正确的方法,“横着爬”是很难实现理想的。
③没有正确的态度,不自究自查原因,一味责怪别人指导错误,无济于事。
从青蛙角度看:
①帮助别人要从实际出发。
② 指导别人要具体,要耐心。
4、求同存异,舍次求主法:
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,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。
例1 一天,羊、狗、狐狸在草地上聊天。
羊:看,那只狼是多么威风啊!见到它,我们羊是战战兢兢,四处逃散。我要是变成狼就好了。
狗:羊就是羊,狼就是狼,我就这样子有什么不好?
狐狸:你怎么变成狼呢?就是变成狼,狼也有倒运的时候。
若干天后,狗、狐狸在河边相遇。
狗:你知道吗?羊死了。
狐狸:怎么回事呢?
狗:它披上狼皮变成狼,果然很风光。猎人追杀一只狼,狼从它身边逃走了;它被猎人当作狼打死了。
狐狸:糊涂啊!身上披了狼皮,变形不变心,还是一只羊。
三个角色中的狗和狐狸是不主张随便改变自己的,而另一个角色改变了自己,却倒了运,又正好证明了随便改变自己的严重后果。这样,材料的主旨倾向就明确起来:
•保持自我本色,不能只作表面文章。
5、联系实际,解决问题法: “怎么办?”
•现实生活、人生的某些思想、观点、认识往往通过一些数据、比喻、寓言、漫画等形式反映出来,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关心现实,善于从中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,挖掘其中的含义。
6、明确褒贬,辩证关系法:
•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(如学与问)、主次关系(如奉献与索取)、取舍关系(如自卑与自强)和条件关系(如继承与冲刺)。辨明这些关系,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。
•例如: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:用铁链拴住一只狗,不一会儿,狗挣断铁链跑了。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,99个都完好,只有1个锈坏了,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。
•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,也是依存关系。据此,我们可立意为: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。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;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;细节决定成败,就此立意即可。
•有些材料作文,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,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,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,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。
高考优秀作文如何“开头精彩,高分自来”
俗话说: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。对于考场作文而言,精彩的开头显得尤为重要。开头精彩,极容易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,激发他们阅读下去的兴趣。尤其是在高考阅卷中,阅卷教师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。因此,精彩的开头,最能给阅卷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,正所谓“开头精彩,高分自来”。下面艺文学校老师介绍一些开头技巧,以期对考生的写作有些许借鉴意义。
一、开宗明义法
我们知道,考场作文最忌晦涩难懂。梁启超曾说过:“文章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,才易动人。”优秀的考场作文一,绝对不是阅卷教师看了三四遍而不明所以的文章。因此,最好在开篇就扣住原材料,明确文章的主旨。需要注意的是,开宗明义法不宜长篇累牍,应该迅速入题,否则会造成头重脚轻。
片段示例: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,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。然而,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,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,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。这是为什么呢?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,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,用心思考,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。(2014年高考广东优秀作文《用心观察与记录》)
运用点拨:尽管数码相机十分先进,但还是有人不顾“高昂成本”和“费心劳神”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,作者正是通过这个对比,既巧妙地扣住了材料,又用“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,用心思考”顺势引出了文章的观点。
片段示例:一个窗口,一幅画框,一份心境,一份雅致。窗口看景,雅俗闹静,由谁所生?缘于本人心境也。鲁迅先生曾说一部《红楼梦》,“单是命意,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:经学家看见《易》,道学家看见淫,才子看见缠绵,革命家看见排满,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”。这亦是心境使然也。(2014年高考山东省优秀作文《窗·雅·心》)
运用点拨:文章开头直接紧扣原材料,并引用不同《红楼梦》有不同的解读进行类比,然后直接得出“这亦是心境使然也”的观点,入题迅速。
二、名言切入法
语言生动优美或富含哲理,是考场作文的亮点之一,也是最能吸引阅卷老师的。如果在开头运用或者化用一些精彩的古典诗词、名句或是富含哲理的名人名言,既可以使文章显得流光溢彩,也可以彰显出考生深厚的文学涵养。需要注意的是,所引用的名言要切合主旨,切不可为追求评议出彩而堆砌辞藻,否则会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。
片段示例:凤凰择木,非梧桐不栖;夕阳余晖,非西天不息;落英缤纷,非黄泉不止。世易时移,然老规矩不移。不知经历过多少个春秋,又不知体验过多少风吹雨打。老规矩从繁到衰败,又若凤凰涅槃重生。终究,老规矩就如古老的歌谣一样渐入人心,抽不掉,拔不得。于静默中赏遍这老北京古老的“绳墨|,于这纷繁芜杂的尘世间寂静,欢喜。(2014年高考北京优秀作文《我自静默赏绳墨》)
运用点拨:文章开头几句就是化用诗词入文,读来领人耳目一新。用:“凤凰择木,非梧桐不栖;夕阳余晖,非西天不看书;落英缤纷,非黄泉不止”巧妙导入,使文章弥漫着古典文学的芳香气息,可见作者文学功底之深厚。
片段示例:“云中谁寄锦书来?”如果李清照等的不是鸿雁,而是电子邮件,她还会写出“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”这样浪漫的诗句吗?时间如流水,“日新月异”这个词都赶不上社会迅猛发展的速度,而那些浪漫的感觉在这喧闹声中,不知不觉地消失了。(2014年高考辽宁省优秀作文《听听那冷雨》)
运用点拨:这个开头的精彩之处,关不在于增添文章的文采,而是从这些名句中读出新意,以当代视角解读这些名句,妙趣横生。
三、妙用修辞法
恰当运用修辞手法,可以使文章的语言优美,使说理形象。比如运用比喻,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可感;运用排比,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,给人一种排山倒海之感;运用反语,可增强文章的批判力度;此外,还有反问、设问、疑问等修辞的运用,也可以增强情感表达的力度。
片段示例:山川没有行动的自由,却屹立千秋万载看尽生命枯荣;猛虎没有搏击长空的自由,却一生笑傲山林令百兽震惶;人心没有随心所欲的自由,却能够在规则的绳网中寻求超脱的可能。如果我们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规则和那些必须做的事,学会用乐观积极和灵活机变的心态去打开一扇自由之窗,那么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,即便是处在这身不由已的红尘俗世之中,也可以求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大自在。(2014年高考上海市优秀作文《不自由中的大自在》)
运用点拨:开篇运用了排比句式,并运用了起兴手法,由山川、猛虎推延到人生,准确生动地点明了在不自由中寻求大自在的方法。排比句的运用,使得文章气势磅礴,力度陡增。
片段示例:生命轮回,人生苦短,青春年华转瞬即逝,一生能有几度辉煌,几度潇洒?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?”你可曾想去勇闯一片天地,为生命博得一片彩虹,让漫漫人生路焕发光彩?你可曾想为青春立碑,为生命作传,采撷一片灿烂的阳光?(2014年高考江苏省优秀作文《为生命彩撷一片阳光》)
运用点拨:这段开头,多处运用了疑问的修辞,无不在叩击着读者的心灵,并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。相比于叙述的语气,运用问句更有利于表情达意。
四、营造意增法
这种手法多用于记叙文或抒情散文。可以运用一些特定的意象,营造某种令人神往的意境,使读者如身临其境,给人以精神慰藉。这种手法还能使文章的语言优美灵动,没有犀利的批判,没有严谨的论证,却能使人如痴如醉。
片段示例:梦里江淮,十万烟火缠绵。仿佛一篇典雅华丽的汉赋,江南的梦藏在百转千回的诗词歌赋中。在精神上,它是一座优奢而写意的城池,玲珑且丰美。几年离索,终难刻成旧时花落的季节。青石板铺成心中的黛色画卷,那泼墨的十里长廊,永远驻足心田之上。雨送微凉,荷塘风起。月浅灯深,醉卧古藤荫下,吟唱一首笙歌婉转。(2014年高考辽宁省优秀作文《你在看孤独的风景》)
运用点拨:文章一开始以“梦里江淮”开启全文,并用“青石板”“十里长廊”“雨”“荷塘”等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江南特有的意境,美不胜收却又蕴含淡淡的忧伤,为下文古城和传统文化遭到破坏蓄势。
五、设置悬念法
开头设置悬念,主体部分解开谜团,从而让读者欲罢不能。说到底,这种手法就是“故弄玄虚”,特意制造某种气氛或抛出某个疑问,使文章引人入胜、波澜起伏,使读者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,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。这种技法多用在记叙文中。
片段示例:我纳闷了,为什么那只狐狸看见我不跑了?回想以前,它离我还有好几百米时就开始夺命狂奔。可如今呢?似乎在那里朝我笑。我怒从心起,纵身一跃,却还不到三米!那只狐狸似乎笑得更得意了。我再一跃,这次居然不到两米!我可是百兽之王啊!为什么会这样呢?三年来,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地的变化呢?气喘吁吁之中,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三年前的那个夜晚……(2014年高考甘肃省优秀作文《百兽之王坠落记》)
运用点拨:文章以“百兽之王”跳跃受阻、受到狐狸嘲笑为开头,设置了两个悬念:一是它为什么为变成这样?二是“三年前的那个夜晚”到底发生了什么?这不但是“百兽之王”的困惑,也是读者的疑惑。这样开头,瞬间就抓住了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心理,达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。
六、故事改入法
这种技法,通常是讲述一则小故事,顺势说明某个道理,或者引出某个话题。其好处就是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,并且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过程中,往往也会思考蕴含其中的道理。需要注意的是,故事要短小精悍,不必做到前因后果兼备,只作提纲挈领式的陈述即可。
片段示例: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中,在井中痛苦地哀鸣。主人想尽一切方法都未成功,无奈准备将其填埋。于是找来邻居们向井里填土,但奇迹竟然出现了。随着枯井中填埋泥土的增加,驴子学会将准备埋它的泥土当成了向上攀爬的垫脚石,最后成功地逃出了枯井。跟驴子一样,我们每个人也都会面对人生的空谷。不同的是,有的人想到修栈道路、架桥梁,化砒霜为蜜糖,最后成就卓越。用一种化砒霜为蜜糖的姿态跨过苦难,让绝望的生命来一个华丽的转身。(2014年高考福建省优秀作文《彼之砒霜,吾之蜜糖》)
运用点拨:开篇引用了一则驴子借泥土逃生的故事,既引出了文章的观点,又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,还可以作为文章的论语来佐证观点,可谓是一举三得。
七、先破后立法
先陈述一种观点,再加以批驳,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表明(或论证)自己肯定的论点,这就是先破后立。其长处是,在论证正面论点之前,先将与之对立的观点驳倒,这就为正面论点的论述扫清了障碍,更能突出自己的观点。
片段示例:有人说,如同生命注定死亡,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。然而我却说:“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,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。”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“阶段”,而是生命的一种“状态”。青春非指青春期,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,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“生命状态”。它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。如爱因斯坦,即使年老,却仍能和孩子们天真地打成一片,仍能做出那些让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。这样的他,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,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?(2014年高考江苏省优秀作文《青春永不褪色》)
运用点拨:开篇先提出别人的观点“如同生命注定死亡,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”,然后用“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,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”进行驳斥,再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,诠释“青春”的内涵。先立后破之中,凸现自己的观点,明确而坚定。
片段示例:人创造了社会,所以什么样的社会取决于人。有人说这个社会需要相互间的关爱,有人说是信任支撑着这个时代,但我觉得要将视角缩小到个人,我们便会发现个人的责任之于时代犹如灵魂之于人类,不可或缺。坚守责任,让生命变得厚重。(2014年高考重庆市优秀作文《心容诸子,坚守责任》)
运用点拨:开篇先以两个“有人说”提出两个观点,继而以“但我觉得要将视角缩小到个人”陡转笔锋,提出自己的观点“坚守责任,让生命变得厚重”,在对比之中,使自己的观点显得与众不同。
当然,文无定法。开头技巧还远不止这些,但我们必须明确,技法必须根据构思的需要来选择。有时,多种技法并用,更能增强艺术效果。
招生热线
高考通道:
- 高考冲刺全日制校区:
- 19337886893
高考:
- 高效率填报:
- 19337886893